close
(三)力比多(Libido)究竟是什麽?

【上篇】學術上的發展

力比多(Libido)之修煉是本書的主題所在,而力比多也是佛伊德所創用的名詞。

這一個名詞發展了一百年後,仍然是心理學家所喜歡使用的一個專有名詞。這一個名詞也許已經是有一點老化,但是它卻是心理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名詞,去形容這一些特殊的心理治療過程,恐怕我們對心理治療的領域之中,會出現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

在本書公開發表以前:「力比多經常被視爲性欲力的一種本能」!因此在談論力比多的全新意義以前,我需要翻出一些陳舊的資料,讓讀者對佛洛伊德的學說有更完整的認知和瞭解。

 

佛洛伊德的學說

Libido(力比多)這一個名詞,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早在1894年就開始使用。在他的論文「性學三論」中被提出來的名詞,當時佛洛伊德就已經將力比多放在精神分析的病理學上,作爲精神分析的治療核心。

1923年後佛洛伊德又用他內容豐富的文章,來闡釋力比多的相關理論,認爲力比多的本能論用來描述性欲動力表現的一個專門術語。

1933年又在他的新書「精神分析引論新編」中,再綜合了早期的力比多理論中指出,本能論可以被稱作爲我們的神話!

心理學家D.L.衛特萊布認爲即使在後期的發展,力比多仍然是精神分析學說中的核心概念,在人類最基本的兩大本能概念,即生之本能與死之本能中佔有一個重要的地位。

力比多理論在精神分析學說中涉及的範圍極廣,而且曾經引起的爭議也極大,作爲力比多的性本能來說。力比多除了生殖活動外,還有直接與間接的與一切快感有關,它既然是自然狀態的性欲,又是心理欲望或對性關係的渴求。在這一種意義上說,力比多通常意味著性本能或內驅力或心理能量,它是身心兩方面的本能及其能量的表示。

佛洛伊德後期依據力比多的理論,將人格發展分爲口腔期、肛門期、性蕾期、潛伏期和生殖期五個階段,這一種劃分方法把力比多成爲精神分析學中的精神病理學和臨床診斷的核心部份,這一種論說認爲如果力比多在不同的時期中,發育受到了阻礙時,會影響到日後的人格發展和行爲,並且成爲各種心理障礙與精神疾病的可能。

佛洛伊德本人極其忠實於生物學的方面去解釋力比多,而沒有往社會學或心理學上發展,因而他的論調過份集中於性欲方面的解釋,最後甚至成爲精神分析學會其他成員的攻擊物件。

1909年他的最得意弟子楊格,隨同佛氏到美國克拉克大學演講時,就已經很溫和的表示對力比多的理論懷疑,希望佛洛伊德降低「性的論調」,會更可能使美國聽衆信服,但是佛洛伊德當時並未接受楊格的勸說,反而認爲楊格的反應是與科學的研究背離,因此而開始發生破裂。

 

楊格的力比多學說

力比多在佛洛伊德的原始觀念中,是認爲性與攻擊性有關﹔楊格當時就認爲這一種觀點太狹隘,而且認爲力比多是問題發生時,就被集中運用到這些區域上而普遍存在生物體的生命能量,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能夠用於延續個體心理生長的生命能量。

例如﹔在生命初期,力比多能量主要用於諸如飲食、排泄與性愛的需要上,但隨著人們對這些需要獲得滿足之後,力比多就會被用於滿足更加重要和更高尚的需要上。

因此!力比多是隱藏在精神後面的內驅力,它在各種需要産生時,就集中於滿足這些需要的活動區域之上,而不管這些需要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需要。

楊格後來從物理學中引用三個熱原理來介紹力比多,他認爲力比多與熱學的原理相似,所以産生下面的論點:

(1)等效性原理:它是熱力學的第一原理,原意是指在同一個系統內的能量數,基本上是恒定不變的。

因此某一部份能量被釋放,它必定在其他部位亦能夠相對的顯示出來。如果人類精神的某部份過於被重視之後,其他的精神部份亦必然遭到忽視而有所損失。

(2)熵原理:它是第二個熱力學原理,原意是指同一個系統內,溫度不相同的東西放在一起,會引起溫度的恒定反應。

例如一個冷體和一個熱體放在一起,溫度會相互傳達,直至溫度相等才停止。

如果精神狀態中所有的組成部份,亦都存在能量相等的現象,潛意識之間的能量亦如此,若果力比多遭破壞,則精神中的組成部份就會失重。

(3)反相原理:是與牛頓的地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似。

在分析心理學中,每一概念都有與之相反的對立慨念。

例如﹔意識對潛意識,男對女,理性對非理性,進步對倒退,內傾對外傾等。一個人在某一方面所得,在另一方面就是有所失。

楊格的力比多學說,是一種非常高深的學說,在本章之中只將這一個學說提出而不作進一步的解釋,因爲在後文之中將會有很詳細的解說。

 

力比多的心理類型

對於力比多的見解,楊格一直以來就有許多不同於佛氏的看法,他曾經將力比多與人格的特質之間做了一些研究,後來並發表了以下的見解:

楊格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且認爲人在與環境的連系中,是朝著兩個方面傾向,一是朝著個人主觀世界的內部傾向﹔一是朝向外部環境的外部傾向。這兩種傾向楊格稱之爲態度。

內傾者:力比多向內傾注,其特徵是喜好安靜、富於幻想、善於思索、優柔寡斷、孤癖內向、戒備心較強、不願拋頭露面,這種人易患神經衰弱症。

外傾者:力比多向外傾注,其特徵是好社交、開朗、對人和事物均感興趣、正直、適應力強、肆無忌彈、常表現出毫無把握的冒險行爲,這種人易患歇斯底里症。

後來楊格把內外傾向加上感覺、思維、情感和直覺四種不同的心理機能連系起來,構成八種不同的類型:

(1)思維外傾型:按照固定的規則生活,客觀而冷靜,善於思考但固執己見,情感受壓抑。

(2)思維內傾型:喜歡離群獨居,由於活動判斷力貧乏而不願意社交,雖然聰潁但不夠現實,情感受壓抑。

(3)情感外傾型:對傳統和權威很有感情,十分尊重,追求與社會的和諧與協調,思維受壓抑。

(4)情感內傾型:文靜、多思、極爲敏感、莫名其妙的孩子氣、對別人的觀點和感情無動於衷、感情冷淡、思維受壓抑。

(5)感覺外傾型:追求歡愉、快樂、善於社交、不尋求新的快樂體驗,對美味食品和精致藝術感興趣,非常實際,直覺受壓抑。

(6)感覺內傾型:生活的準繩只是發生的事情、愛好藝術、被動、沈著,對人類事件抱著超然態度,直覺受壓抑。

(7)直覺外傾型:根據主觀感覺而非客觀現實作出抉擇,富於創造性,難於長期堅持一個觀點,易受他人暗示,對自己的無意識瞭解很多,感覺受壓抑。

(8)直覺內傾型:喜歡産生一些新潁而奇特的觀念,並不在乎別人對他是否理解,生活的砝碼是內部的主觀體驗;而非外部的客觀經驗。



其他的力比多學術論點

儘管人們對力比多在精神分析或其他理論中所處的地位莫衷一是,但原自力比多的兩組概念,卻仍然爲後人所樂用。

第一組概念涉及力比多或其他本能能量質的特性,它們構成所謂內驅力的結構,過程和有機系統。R.謝佛曾經認爲通過力比多不同程度的反精神宣泄,精神宣泄或過度精神宣泄。

我們可以對夢境、病症、笑話、儀式、病理學、人際關係、治療效果等一系列有關精神分析的問題作出假設。由此他歸納出如下幾種力比多的性質:

1. 方向性,即滿足性欲。

2. 迫切性或強制性,即産生不斷釋放的壓力。

3. 靈活性,即當直接途徑受阻時,易轉入間接途徑。

4. 釋放性,即在數量上不斷的減少,由此産生動力隨即出現某種行爲。

5. 約束性,即被一種相反的能量固著或制約在某個位置上。

6. 可變性,即可失去其原有的方向性、強制性、釋放性,又可以稱之爲去性欲化或去本能化。

7. 可融洽性,即可與死之能量相結合。

第二組概念,涉及力比多理論中有關心理欲和客觀關係的發展過程,在心理性欲發展理論之中,佛洛伊德通過口腔期、肛門期、性蕾期、潛伏期和生殖期的五個階段,描述力比多的成熟,以及前後連接的重組過程,力比多滿足與各發展階段性欲滿足時的,身體區域的感覺和活動有關。而且,形成特殊人格或病理,又與發展過程相互影響的各個階段的成功、失敗、平衡息息相關。

力比多在相互關聯的發展階段中,即從自我淫蕩到自戀和戀他,構成了心理性欲發展過程,這一種架構就成爲精神分析學說的診斷理論提供了基本的框架。

 

【下篇】臨場教學的觀察

學術上所見到的資料,和臨床上所見證的資料,本來就會有相當大的出入,這一種現象,應該在許多的科學領域上都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原因是能夠提供出來作爲學術上參考的資料,都必須要符合某一種條件或要求才能夠公諸於世。

在這一種要求之情況下,有許多習慣使用的方法,爲了避免他人對本身的學術産生懷疑,這一些公諸於世的資料中,經常會把一些慣常被使用的技術;但是卻仍有爭議性的資料刪除不談,只留下那些比較沒有爭議性的方法才會被提供出來討論。

所以這一種現象在今天的人文科學領域之中,相信仍然會有這些情形的存在。

例如談到靈魂這件事,就有許多人有不同的意見,身爲一個人文科學的研究學者,就經常會去避免談論到這一個問題,它可以成爲個人宗教信仰的一部份,但卻是一個不輕易拿上桌面作討論的研究主題。

所以光從文獻上去瞭解力比多的學說,也許就會碰到很多類似的問題。力比多的學說雖然經過一百年來的發展,事實上研究心理治療的學者來說,對於這一個學說並沒有發展很完整,不但有人持批評的態度看待佛洛伊德的相關學說,今天甚至有許多學者打算推翻佛洛伊德的學說。如果有爭議性的問題存在時,就更加不容易被提供出來。

所以如果本人要替佛洛伊德的學說,提出支援性的論調,必須自行從臨場反應中,尋找出有力的證據出來,而不是從文獻之中去追尋。



基本的認識

力比多是一種心理物理能反應,在本人臨場教學課程中的反應上觀察,發現學生在催眠狀態下,調整個案的人格結構,例如原我、自我和超我的重組;或者是採用催眠導入人格發展時期,即口腔期、肛門期、和性蕾期的重新再發展時: 許多的學生,都會描述身體出現能量的流動或者是有發熱或發冷等異常體溫變化。

這一種能量變化,在自卑情結的訓練課程中,學生在進入催眠狀態中,回塑到童年記憶時,如果能夠解除個人本身的自卑感情景時,超過半數以上的人都會告訴我:身上有冰冷的感覺!這一種冰冷的感覺,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身體的溫度才會開始回升,然後身體才能夠感受到輕鬆愉快,這一種感覺出現之後,自卑感的症狀就會進入解除狀態。

後來!無論是使用阿德勒的自卑感、荷妮的焦慮、佛洛姆的逃避自由、沙利文的貼卷標、楊格的人格面具、阿尼馬、阿尼姆斯、陰影等課程,我都可以發現潛意識的因素發生轉變時,都會帶動身體的能量運轉,所以這一種能量運轉狀態都可以歸納出如下之定義:

「這些能量變化都可以歸納爲力比多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甚至可以作爲心理治療的一種指標功能。」

也就是說力比多的種種變化,不但只是呈現出它是一種心理物理能的方式存在,它本身是存在人類的種種活動之中。並不因爲人們對佛洛伊德的學說之認知不同而有所改變!

 

人生八大階段

在心理治療教育的課程中,曾經使用埃裏克森的學說作爲教學研究,將他學說中的「人生之八大階段」觀念,使用在催眠方式授課時,讓學生進入輕度的催眠狀態下,回到童年之後再重新成長一遍。

在人生八大階段的成長經驗過程中,學習如何讓八種美德在心靈中重新的産生。

在授課的過程中,同樣的在學員身上觀察,他們身上都會發出強烈的氣感反應,身體的氣動感應強烈,體溫出現冷熱的變化,這一些變化與氣功訓練的過程中,所發生的氣感是有相當程度的相同。

從這一些事實上去瞭解,這一些能量的變化,在佛洛伊德的文獻上的力比多記錄,都沒有作出任何類似的說明?

但是在催眠或心理治療教育的訓練過程中,這一些現象都會很普遍的出現,因此本人確信這一些力比多的變化反應,在佛洛伊德的當時是應該曾有發現,但是爲了避免這一些爭議性問題,在尚未解決它的學術性共識之前,避免提前曝光而故意忽略不談!只是採用生物本能的概括性名詞來避重就輕的帶過。

因此過了一百年後,大家已經沒有當年佛氏的臨床經驗,而只是在文字上打鑽的時候,學術上的斷層就更加嚴重。

在本人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如果個案對這一種能量變化,能夠獲得完整的感受時,他們的治療效果也相對性的增高,如果這一些感覺他們沒有辦法感受到的時候,也通常表示這一次的心理治療過程,並未獲得完善的效果。

經過多次的臨場教學反應和長期的觀察結果,這種狀況重復的發生。因此本人認爲可以將力比多的臨床反應,作爲心理治療的一種指標,使用了這一個指標,功能是可以節省了許多不必要的時間和花費。



個人的生活體驗

因此!力比多的學說,其實是現代心理治療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如果能夠重視這一個學說,在臨床治療和心理課程的教學發展上,才會有更美好的發展前途。

本書的寫作動機就是將這一些作者個人的生活體驗供獻出來,讓大家對力比多的用途有更廣闊的視野,對於一個研究者或臨床治療的心理工作者來說,才可以有更完整的整體治療的理念。

本人在短短的五年中,不但將從前大學時期所學的心理治療技術,都很小心地走了好幾遍,而且因爲受過十多年的佛法訓練,可以使用本身的超敏感能力去觀察各種治療的過程,和種種一般人不能看見的能量變化反應,所以在臨床治療的技術都走了幾遍以後,卻並未完全走上心理治療的目標上 :反而只是對心理治療的教育方面,發生了比較大的興趣。

一方面也許是懷念從前第一次的馬拉松心理治療教育的經驗,很希望再有機會追尋這一種感覺;另一方面在接觸到臺灣目前的社會狀態下,民間要接受心理治療的輔導的意願,普遍性並不是那麽的高!

如果採用心理治療教育的方式教學,一方面參加課程的人士是學生而不是病人!他們到來這裏上課,雖然是學習如何去面對種種的心理障礙,但是最後追求的目標卻是:「如何成爲一個優秀的成功人士!」而不是來接受心理治療的病者。

一方面學生不是病人,不會出現病者的沒有志氣、沒有上進心的消極感覺;另一方面因爲負擔也比較低,支付費用比較經濟,因此比較能夠被社會大衆所接受。所以心理治療教育的方向,才是一條真正我要走的大道。

所以我最後選擇的途徑是: 「雖然我的針灸醫術、中醫的診斷技術和接骨的技術都很高明,但是我老早就放下這一個以醫療爲目標的工作!這一次的選擇,也同樣的,心理醫師的目標工作,我也將它放下!

我目前要從事的只是心理教育的講師,和課程研發的設計師工作,我的主講科目是:佛法潛能訓練、心理成長教育、企業輔導、命運改造等課程。」

 

心理治療工作的感言

在這一段心理治療教育的研究發展期間,我可以說一句很感觸的話,一個身上沒有充沛力比多的人,是很難在心理治療的領域中有所表現;因爲真正的心理治療功能,經常不是在於心理治療的各種技術之上,而是在於個人內心世界之中,是否有充沛的力比多存在!

本人受過十多年的佛法修持訓練,身上充沛的力比多能量經常處在高峰狀態,因爲力比多能量的生生不息,照理來說應該走上心理治療的醫療工作。

但是在臺灣的環境中,目前心理治療師的相關法例,尚待將來的立法通過才能完成,目前要從國內求學而成爲一位合符資格的本土心理醫師,是沒有正常的管道!必須要到國外深造,花費龐大的學費才能拿得學位和資格。

如果要去從事治療工作,而只是爲了滿足討生活的條件,對於一位擁有靈異力量的人來說,那採用宗教的靈療方式處理病者,不但是合法而且所賺的錢會多得不得了!但是回過頭來要從事心理治療的工作,卻會處處受制。

以本人在佛法中修持出來的靈異處置力量,以及在中國醫學中所鑽研出來的診斷與治療的技術,使用在靈療的工作上,多年來就一直得到很好的評價。

但是在醫療方向上的發展,很早以前我就已經看破了!

我雖然使用傳統的中國醫術、針灸、氣功、甚至是推拿接骨的技術上,都可以獲得許多病人的讚譽。 但是面對病人時,病人的需求是非常簡單,只要病者的症狀消失之後,醫療就可以終止,醫師與病人的關係就會消失!

因爲病人是不會主動的要求學習一些不同的生活習慣或磨練,也不會想到要學習新的智識去改變生活習慣,甚至去改變這一個社會的風氣。

以本人的偏見來看,會覺得醫師要花費那麽多的精神和努力去學習的事,只是消極的用來消除某些病人身上的病痛感覺。

對本人來說:「作這一種投資花費真是非常的昂貴,而且得不到我所需要的價值感。如果每天面對著那一些吐苦水的病者,到了後來就連自己都會變成垃圾桶時,那心理治療的工作,就只是一個容易被人污染而又沒有讓我産生價值感的工作而矣!」

(對不起!這種感覺純屬個人不吐不快的感受!)

正如我從前的生活選擇一樣,在已經擁有良好的中醫治療技術之後,我寧可放棄中醫的醫療工作;到了今天同樣的,當我擁有了最好的心理治療技術時,我卻還是放下心理治療工作的目標,而選擇了心理教育的講師和課程設計的工作。

因爲這個心理教育的領域,才是我最喜愛的工作!

因爲在這一個工作上的領域,所接觸到的人都不是病人,他們也許在初期的教學過程中,也會顯露出一些心理障礙,但是經過我的短期教育之後,心理障礙快速的痊愈,而後來的發展就變得非常閃耀,提升了他的心智,也提升了他的運氣和能力,真的是看到他們能夠搖身一變,出現那種一飛沖天的成就時,我的那一種人文主義的高峰經驗,才足以給我獲得快樂的感受,這種喜悅才是我真正能夠著力去發展的空間和領域,這一種感覺也是我經過二十三年後仍然念念不忘的感受!

由於在心理教育訓練的工作中,經常可以使用集體催眠的力量,把學生帶領進入潛意識的狀態下,執行修正的心理調整功能。

這一種工作比起個別的心理治療來說,難度其實更高而且更有挑戰性,而且在工作的過程中,所要耗費力比多的質與量都比較大。

但是這一種挑戰性的工作,才真正的可以把作者體內的力比多能量,發揮到至高無上的影響力。

在課程的進行中,學生在相同的課程中,會作出許多不相同的心理反應。

這一些反應等於是最好的試驗,因爲學生們在第一時間中,就告訴我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每一種感覺,那麽多真實的答案,讓我明白到每一個課程的教學時,都應該瞭解如何去掌握學生的情緒與感覺。

所以每一段的課程都等於在做連續不斷的實驗,因此短短的三年之中,我所獲得的成就,應該是超越了那些有數十年經驗的心理學者,因此經歷三年的課程發展磨練後,我就敢於把本書寫作出來,準備接受任何人的挑戰。


資料來源:http://teacher.aedocenter.com/mywebB/OldBook/L-03.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力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